依托5G、工業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數字孿生等技術與傳統礦山融合,致力于提供砂石礦山智能化建設方案,如三維地質孿生模型、越界開采預警、智能調度、視頻監控、實時監測、人員定位、智能配礦、無人裝車稱重、遠程控制以及手機app等系統軟件研發,踐行礦山“機械化換人、自動化減人、智能化無人”發展。
《陜西省非煤礦山“機械化、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”建設實施方案(2024-2028)》
標題: | 關于印發《陜西省非煤礦山“機械化、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”建設實施方案(2024-2028)》的通知 | 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發文機關: | 陜西省應急管理廳、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陜西局 | ||||
發文字號: | 陜應急﹝2023﹞542號 | 印發時間: | 2023年12月21日 | ||
建設目標: | 第一階段(2024年): 2024年6月底前,全省正常生產、建設礦山和計劃復工復產礦山應研究制定本礦山“四化”建設方案。其中選定8家大中型基建和正常生產礦山、以及單班下井30人以上、采深800米以上等高風險礦山實施“四化”建設示范企業建設。 2024年7月底前,正常生產建設的邊坡設計高度100米及以上露天礦山,邊坡設計高度30-100米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或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露天礦山,邊坡巖石結構構造發育或邊坡有發生坍塌威脅的露天礦山;設計堆置高度60米及以上的在用排土場邊坡,完成邊坡監測系統建設及聯網工作。 2024年底前,建設完善礦山安全電力監測分析系統,正常生產、建設地下礦山監測監控系統、人員定位系統、通信聯絡以及重點部位“電子封條”等數據,應全部接入省、部級監測預警平臺。 自2024年起,所有新建、改建、擴建的非煤礦山,必須按照“四化”要求,進行設計、建設,符合國家有關要求后,方可進行“三同時”審查、行政許可。 第二階段(2025~2027年): 2025年底前,全省8家非煤礦山“四化”建設示范企業基本建成,并依照各礦山建設方案組織評估驗收。 2026年底前,正常生產大中型礦山全面實現豎井掘進、采礦鑿巖、出渣、中深孔裝藥、出礦、撬毛作業、噴漿作業、有軌運輸系統等機械化(具體參照指導方案),通風、排水等實現自動化。 2027年底前,全省正常生產大中型礦山企業全面實現機械化信息化、自動化,部分實現智能化;正常生產小型礦山企業應全面實現機械化、信息化,部分環節基本實現自動化、智能化。 第三階段(2028年) 2028年6月底前,結合推進非煤礦山“四化”建設情況,優化調整“三個一批”臺賬,力爭全省礦山總量下降15%,本實施方案確定的“四化”建設目標基本實現。 2028年底前,對全省非煤礦山“四化”建設進行綜合評估梳理總結,針對存在的矛盾、問題,優化調整下一階段非煤礦山智能化建設任務。 | ||||
重點任務: | 1、優化礦山生產系統 2、提升礦山技術裝備水平(包含采掘、運輸、監測控制、地質保障四部分,涵蓋遠程控制、三維模擬仿真、無人駕駛、AI智能監視、監測等) 3、加快礦山綜合信息平臺建設:全省生產礦山均需開展礦山綜合信息平臺建設。(剩余服務年限5年以上大中型地下礦山、大型露天礦山需要進行智能化建設,其它礦山開展基礎數字化建設,鼓勵智能化建設) 基礎數字化非煤礦山建設“透明地質”孿生模型,結合礦山生產實際選擇4套及以上系統進行建設,建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平臺。 智能化非煤礦山建成“透明地質”孿生模型,結合礦山生產實際中選擇6套及以上系統進行建設,建設場景應用平臺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平臺、決策服務平臺和智能管控平臺。 選擇系統包含越界開采預警系統、智能卡車調度系統:全方位監測監控系統、人員車輛定位系統、礦山邊坡安全監測,尾礦庫安全監測預警系統、水泵房遠程控制系統等N套系統,同時鼓勵礦山企業結合自身需求,拓展創新系統功能,建設場景應用平臺。 | ||||
建設要求: | 1、智能化采掘工作面(采掘作業全過程機械化;建立可視化集中控制系統;建立采掘工作面管控系統); 2、智能化供配電系統; 3、智能化通風、排水、壓氣系統; 4、智能化運輸系統(采礦無軌裝備精細化管理系統、有軌運輸過程遠程控制系統、提升運輸系統、露天采礦卡車調度系統); 5、智能化監測系統(包含地下礦山、露天礦山、尾礦庫); 6、工業控制安全與視頻監控系統。 注:具體建設指導方案見附件 | ||||
保障措施: | 加大政策支持、強化技術攻關、培養專業隊伍、加強督促指導 | ||||
原文詳情: |